2010-12-29

夫復何求

前兩天進了醫院探病,醫院這場合是最能看盡生老病死的地方,也是讓人最能深省的地方,我一向很怕進到醫院,因為通常是「苦痛」多過「喜悅」,而要住到醫院裡的狀況也很難是小病小痛。

【眼界與格局】

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曾說過「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,就能做一省的生意;看得到天下,就能做天下的生意;看得到國外,就能做全世界的生意。」,講的就是「眼界」與「格局」。當你的眼界越高、格局越大,會計較的人事物就越少,為什麼?這不是好高騖遠,而是對「求」這字的意義有不同的闡釋。

大人的眼光會跟小孩子同嗎?狗咬人、人會回咬狗嗎?這樣的道理懂吧!有的人眼界可能就只到住家巷口而已,跟他爭啥嗆啥?無非是讓自己頭痛罷了!有的企業經營者被矇被騙被拐,他有格局認栽再來,爬的會更高,教訓也會更深刻,不變的是他的胸襟與為人處事之道。

胡雪巖當年富甲一方,最終如何?別說富不過三代,他這一代就垮了,他留下來什麼?不是銀號、不是絲廠,而是他當初只想為善的「胡慶餘藥堂」,有沒有價值?有沒有意義?

【比較與計較】

看到人生最終無非是病痛纏身,很多對於人、事、物的看法就會不同,我們從一出生就處在比較與計較的氛圍當中,出生的體重、成長的速度、成績的好壞、成就的高低,一切的一切讓人總是「較勁」,但結果又如何?氣長不一定就是好事,一生發揮的光芒才是生命有異議的內涵。

有的人做志工無薪無酬,求的是什麼?求的不過是一個「道」,一份心靈的舒適與安逸,職場是一個修道場,少些比較與計較,以做志工的心情面對職場的不順遂,負面的情緒減少,正面的能量可以讓自己更樂觀。

企業的存在在於一個價值肯定,顧客與員工的肯定,甚至是經營者的自我肯定,職場人的存在也在一個價值肯定,互相的較勁不但沒有意義,也沒有幫助,許多企業成長的故事,常常是不忮不求,只因為堅持一個信念,得天勢、得人勢的逐漸壯大,這些企業主何求?求一個「人生存在的價值」與「道」而已。

紀律方為企業魂

國會議員在開議當天議長選舉時跑票,這樣的新聞已經會是當天的頭條了,後續的發展還要到議員簽切結書、捺指紋來自清與追蹤這樣的勁爆,政治的內容姑且不論,光從一個政黨(團體)從正式投票前的模擬、磋商、假投票、再磋商的過程看下來,不可謂不重視這樣的決議,而結果大異其趣顯示的是缺少了「紀律」。

【向心力不是喊假的】

相信大多數的企業的經營理念一定有「員工向心力」,但是不是淪為口號而已,那就如人飲水、冷暖自知了,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、人員的增長,量變一定會造成質變,過去微型企業少人數的「同心協力」在進化成中小企業時,變成了手腳不協調。

以超然立場看來,企業失去了創業的初衷,或許是為了一份理想,也或許僅僅是想多賺點錢,但營業額或利潤的增長動力是什麼?靠的是顧客的光顧啊!「顧客導向」應該是拴緊每個員工向心力的繩子,也是紀律(不論是自律或他律)展現的靈魂。

【執行力是要玩真的】

向心力的表現就是執行力的程度,國會選舉的例子,議員間各合縱連橫的利益考量失去了對政治同伴(政黨)的向心力,選舉的結果當然就是執行力不佳的成績單。

企業裡也常看到這種類型員工,嘴裡說的是冠冕堂皇,表現卻讓同仁人心惶惶,一是怕他捅婁子,二是怕他窩裡反,一個是無心,一個就是有意了!不管哪種心態與狀況都不可取,嚴明的賞罰才能建立威信,甚至是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」的高標準更能讓企業同仁知道經營者是玩真的!有意者要讓他「死得其所」,無心者要讓他直呼「好想死」,執行力也才能落實!

平凡人的不凡故事



日前上了一整天的「故事行銷的經營學」,在與學員的互動當中,其實在它們的身上也擁有許多的故事,只是這些學員要學習的是如何將這些故事化為感動對方(或許是員工,或許是顧客)的催化劑。

【處處皆故事】

有個學員在幾個月前還是個失業勞工,後來藉由前東家的引薦拓展人脈而在夜市開設飲料攤位,他不是加盟目前市面上的品牌,而是自己調製的獨家配方,現在營業額能達到五十萬以上,回顧數月前的情景,多大的落差。

有個學員代理國外的品牌氣泡水引進台灣,他引進的初衷在於希望將國外的水文化感動國內消費者,且將該品牌的故事做個宣傳。

其實這些學員的經歷或動機都是很好發揮的故事題材,而他們只是缺少如何美化與活化的技巧。

【各個皆動人】

利用故事行銷已經是個顯學,或許是創業故事、或許是品牌故事、或許是客服故事,這些故事必定有「感動點」,感動的激化是促進消費成功的最後一哩、是促進員工向心力的推進器、是增加品牌認同度的馬達。

越是在平凡中的故事越能引發認同感,以故事連結情感,以情感刺激消費,看似普通的行銷學理,卻蘊含了消費心理學等的原則在裡面,一般的企業經營者或消費大眾或許不解這些原則,但在理性思維下做出了感性的抉擇,其易乎?

想聽故事嗎?想了解怎麼寫下自己的故事嗎?想知道怎麼運用故事行銷與經營嗎?來跟我們一起分享「故事行銷的經營學」吧!

2010-12-15

家族企業怎管理

老闆的親戚一一加入公司做事,一是因為公司需要人手幫忙而招募不易,二是為還這些人情請託的人情債,這些心血的加入有好有壞,好的是自己人總好商量,壞的是對於邁入制度化管理的企業而言,這些「關係」會不會影響其他員工對這家企業的認同感。

【放大鏡處處在】

這些親戚進到企業來其實壓力頗大,表現得好是應該的,因為那是替你的親戚做事,表現得不好就像犯下滔天大罪一樣,原來你不過就是靠這關係進來的,也因此,通常遇到這樣的狀況,我都希望不論是老闆或是進來公司的親戚能維持「低調」,畢竟血緣關係是不可磨滅的,但能降低這樣的色彩,以表現獲得其他同仁的認同,以同樣的標準與規範來要求,才有立場來一視同仁。

有的具親戚關係的員工就有點白目了,工作或許賣力,但行為的表現上就把公司當作自己家一樣的輕鬆了,看在其他員工的眼裡當然不是滋味,而公司內部的管理者更難在老闆與基層同仁間獲得個兩全,制度化管理當然就有了倒車的危險性。

【小心眼人人有】

看人眼紅是個盲點,偏偏一般人都有這樣的盲點,也因此這樣的親戚員工更需謹言慎行,不然其他員工的想法可能就是「他能如此作為是因為他是老闆親戚嗎?」,這不是要這些親戚員工一定要中規中矩、必恭必敬,相反的,展現出對工作的熱情與尊重是最基本的,你工作上的表現質感,成績是見仁見智,對工作的「態度」卻是有目共睹的,態度拿出來了,被詬病的機會就小了。

老闆的決定無法全部是對的,但老闆的考量卻是有他的理由跟想法,你無法改變老闆的決定,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,身為老闆,是要企業成為「家族企業」還是「企業家族」,在乎心中一念,讓真正的人才聚匯還是琵琶別抱,也往往就在這念頭上。

2010-11-29

巧合成災

國家地理頻道有個節目-「空中浩劫」,以模擬演出的方式,分別以乘客、機師等不同人的視角,從一開始旅客登機、起飛,一直到事故發生、後續善後及調查為止,重現事件的整個過程。

像是最近播出的兩個案例,一個是「太陽神航空522號班機」,因為維修人員失誤,飛行員誤解警報含義,機艙失壓,燃料耗盡失事;一個是「大韓航空007號班機」,機師起飛後沒有啟動慣性導航系統(INS)。結果班機大大偏離原定航道,誤闖蘇聯領空後被蘇聯軍方擊落。這兩件案例都造成了數百人的喪生,但歸咎其因,真的就是一連串看起來不起眼的失誤與巧合造成,經由該節目的呈現與抽絲剝繭的究因,會讓人感嘆若是能多注意這些小細節,是不是就能避免這麼大的災難?

【莫以誤小而不改】

企業裡多少流程、品質問題看起來是多麼微小,許多員工在ISO的規範下檢討卻又是那麼不在意,殊不知就這麼「小小」的問題或障礙會造成多大的影響,友的狀況經過檢討沒有改善,甚至於是檢討根本就搔不到癢處,「矯正」都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,「預防」會有效果更是緣木求魚了。

看著影片描述飛機失事的因果,更讓人感到在一龐大機制下造成問題的多樣性,任何的細節、人為疏失(偏偏人為疏失是造成失事的主因)造成如此大的傷害,就有企業因為產品NG而面對龐大的賠償金額而倒閉,對企業、對員工都不是件好事,能避免嗎?能!事發後能挽救嗎?那可就不一定了!

【莫將成敗靠運氣】

「運氣」向來是眷顧有準備並且準備好的人,若在當時那再多注意一點,是不是不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?可惜的是世上並沒有一種叫做後悔的藥,企業經營與營運要靠運氣真的是很危險的事。

經營企業其實就跟高飛空中的飛機一樣,要注意各種突發的狀況,更要去因應這些變數,反應慢了、緩了就真的再也難以挽救,而再也沒有比墜落更壞的情況了。

2010-10-26

抱怨真的無法解決任何事

「平準化」是由源頭設法平衡客戶之需求,以便免生產線受到末端需求變化的影響而降低效率,造成在旺季期間人力不足,在淡季期間產能過剩。由於受到帳款的問題,許多企業會在月底集中出貨,這也就造成了倉管人員因出貨量集中而有措手不及的狀況。

【客戶導向不是嘴上功夫】

要能贏得顧客的信任,「交期的準確」、「品質的穩定」、「成本的低廉」是基本要求,多數企業也奉這些原則為圭臬,但究竟是嘴上功夫還是實際落實,相信各企業自己心裡有數。

企業主、經營者有這樣的意識,但員工有嗎?像前述倉管人員因為出貨量激增,應該是把焦點放在解決現狀,而不是抱怨為何業務人員不能與客戶協調?甚而言之辦不到客戶的需求,你要是客戶,你作如是想?

而客戶導向並非只是單一人員、單一單位的意識,這絕對是要企業上下全體人員的思維,不然壓力全落在某一單位亦非公允,問題遇到了,首要就是協調與安排,藉由其他單位與客戶或廠商協調,在無法「平準化」下,起碼以「最佳化」為目標。

【光是抱怨無法解決問題】

抱怨向來都是負面的力量,對問題不但沒有實質的幫助,甚至還有打擊內部士氣的殺傷力,面對其他人員的主動協助,不是以酸溜溜的語氣態度來抱怨自己的忙碌,這樣的態度不但無法讓人同情,反而顯示自己的無能與軟弱。

整體的企業形象在對外應該是要有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現,對客戶老是表示這辦不到、那行不通,哪個客戶會放心跟你作生意?更遑論建立雙方的信任!

企業裡最不須要的就是抱怨的聲音,當生意清淡時抱怨為何客戶不上門、當生意熱絡時報怨訂單為何如此集中,那要怎樣才能符合作業人員的需求?對客戶來說,那可不是他們的問題!

有的人還真的是不會「說話」,好話說不出口,閒話卻是如水銀瀉地輕易而出,但對一起工作的夥伴有幫助嗎?甚至達成了任務還是要多念幾句!既是如此,還不如把嘴巴閉上,閉不上就試著戴上口罩!

2010-10-04

光怪陸離

有個朋友告訴我他要轉換職場跑道了,實在不是因為他的適應不良,而是這家企業的文化上不上、下不下,很多該遵守職場倫理的地方,卻是看當事人臉色辦事,甚至有助理念經理的畫面出現。

【自以為是卻啥都不是】

像是明明是高階主管交辦的專案任務,跨部門的助理卻是愛理不理,甚至是反唇相譏,這樣的回應態度真的是任誰都無法接受,在「政治」的處理角度上,還得跟該部門的主管打聲招呼才能處理該員勒!否則之後可能會出現只問面子、不問是非的紛爭。

而這樣的人卻又是自以為是,不懂啥叫職場倫理,有幾句話-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這種表現既不敬亦不和更不真,對完成任務一點幫助也沒有,真要丟件任務讓這種人處理,出嘴恐怕是比出力多。

【大刀闊斧卻任其朽腐】

還有更誇張的案例,遞了假條,主管或許疏忽了而未簽核,請假人當天就自動缺勤,公司打電話探詢,他還大言不慚的回應假單已經遞出,是主管沒有處理。我是不知道這家公司對這件事後續是怎麼處理,但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以造成公司運作的順暢、企業文化的動盪。

若這是個案還好處理,但多數員工以這種心態行事,老闆要負絕對的責任,因為公司從小規模起就將方便當成了隨便,員工永遠是將公司的低標當成作人做事的高標,這樣的水準公司怎麼會進步?

有的企業只看財務報表上面的數字,卻忽略了企業文化的培養與薰陶,而企業文化又展現在員工的向心力、品質的競爭力等上頭,財務報表下的腐敗往往是讓人措手不及的。

真要扭轉深植的錯誤觀,必須從老闆做起,從上而下的貫徹,基層同仁不能修正這樣的觀念寧可大刀闊斧的整頓人事,企業的進步可以慢,但千萬不讓這種絆腳石一直存在,要不就是劣幣驅逐良幣、要不就是充滿烏煙瘴氣。

2010-09-24

標新立異不見得是好事

當行銷已從知識變成常識,行銷的注重也從企業轉變至個人,最常見的個人行銷莫過於求職了,如何要在短時間內闡述自己的優勢與態度,如何在茫茫履歷表中脫穎而出,這都是重要的課題!再審閱這麼多的履歷表中,有的履歷表中規中矩卻令人眼睛為之一亮,有的履歷表標新立異卻讓人眼光停留不到幾秒,可見太過標新立異也不見得是好事啊!

【有圖為證】

觀看求職者履歷的人資,最會注意的焦點應該是求職者的照片吧!這無關求職者的長相好壞,而在於求職者是否「端正」,這不是在看面相,但偏偏有的求職者用旅遊照(而且還是大堆頭合照的那種!)、自拍照(為了省錢省事!有的還穿個背心就上陣!)、甚至還跟寵物合拍,這樣的照片會讓人有何想法呢?

一、 不專業!求職者可曾先閱覽目前求職網站上的照片呈現樣貌?圖框不僅小,解析度也不致太高,你用個大堆頭合照,焦點呈現要在誰身上?你會用照片就是想讓求才人資能以最快速認識妳,用個合照誰會知道哪個是你嗎?

二、 不認真!這樣的履歷讓人感覺急就章也隨便潦草,卻就是有求職者自我感覺良好,認為這樣就是「特別」,問題在於看的人是會特別不悅還是特別注意?

三、 不尊重!照片上的人像雖不至於要特別梳化,但乾淨整齊是必要的,穿著隨便,就在自家隨便亂拍是要誰會尊重求職者呢?自拍不是不行,但若拍不出基本的質感,那真的是不要省這筆拍照的費用!

【有文為憑】

自傳的內容更是另一關注的焦點,有的人資看這種自傳喜歡條列式的提綱挈領,有的人資喜歡長篇大論像看故事一樣,求職者很難照單全收一一滿足各項需求,但你的自傳絕對看的出你對這份工作的「誠意」。

有的人寥寥數語,如何讓人從短短的自傳中有初步的認識?有的人言不及義、套表操作,如何讓人認為你能脫穎而出?要讓人知道你,建立自己的品牌,本來就需要多花些文字進行溝通,有時候規矩行事反而比較保險。

而在講究個人行銷的你,到底是在行銷還是反行銷?

2010-09-23

仙人打鼓有時錯

有個中層幹部在處理因人為疏失造成的客訴事件時,以「仙人打鼓有時錯」的話語作為回應,這樣的態度與回應令人覺得尷尬與時機不對,面對客訴的不夠嚴謹、面對疏失的不夠審慎,如此輕忽頗令人感到遺憾!

【看時機說話】

「仙人打鼓有時錯」(台灣俚語)這句話本身就帶有輕鬆戲謔的語氣在,這劇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能不能說?也非完全不可!重點在於這名幹部說這句話的時機與場合不對。

這名幹部不是對這發生疏失的人私下鼓勵勸慰,而是當著所有同仁發表這樣的言論,這當然不適合!因為這樣的發言就代表了這名幹部甚至企業對客訴的處理態度為何,發表看法與言論不能不特別慎重。

許多企業客戶對於廠商的不良發生要求以嚴謹的8D(Discipline)報告與以回應,這是一種運用團隊、有步驟性地解決問題的工具,並提出永久解決及改善的方法,作業完成時輸出8D報告。若發生不良的廠商無法提出「有效的」解決改善方案並避免再發,被客戶退件是常發生的事呢!

這樣的發言應該是在私下對發生疏失的人發表才是,如員工一開始就抱持這種「吃燒餅沒有不掉芝麻」的態度行事,同樣的問題絕對會再發生而無法獲得改善。

【看疏失檢討】

也就是因為追求品質是一無止境的挑戰,若把不良發生原因歸咎人為必然發生疏失,那這家企業就沒有進步的動力與改善的態度。

曾經參與過一供應商大會,這種類似批判大會的場合,要求不良率最高的幾家廠商在這公開場合裡發表不良原因、分析與改善方案,最荒謬的原因是由於作業員為外籍勞工溝通不良所造成,這樣的答案,客戶當然不滿意,而這家廠商說這種原因的勇氣,也不知是從哪來的。

在一連串的生產活動中,自動生產並非解決不良發生的終極方案,人在其中還是佔有極吃重的角色,人會不會出錯?當然會有,但一錯再錯應該是鮮有客戶能接受的,針對不良,一切全歸咎在「人」上面而以自我解慰的方式面對,這樣的態度必須在企業裡從上至下以嚴格的標準自我檢驗與根除,面對問題與客戶,也才有那麼一點空間再度獲得客戶的認同與信任!

2010-08-25

合夥見人性

在一研討會上,有人提出了關於合夥的問題-「如何防止被合夥人背後捅刀?」,這真的是個好問題,合夥後不論事業發展是否順利,總是會有糾紛產生,生意好,就有人眼紅而嫌利分的不夠多,生意不好,就有人忙著抽腿,好的是認賠殺出,不好的是連本都要拿回來!

【知人知面不知心】

創業合夥憑的是對事業的熱情,對合夥人的信任,對經營的願景,創業前的經營計劃書是在檢視自己的規劃是否合理,是否有利可圖,在事業的實踐過程中,當然很難完全照著計畫走,別忘了!不變的創業真理就是「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」,但經過詳盡的思考多少是能做好風險控管,降低失敗的機率。

也因此,合夥的初衷就是對這份事業的共識,基本上,能作為合夥的對象,或親戚、或朋友,你對於對方都有基本的認識與認知,若對方明明是個「壞人」,你還要找他合夥,未來的拆夥風險或不確定風險跟創業前的資金來源相較,你覺得孰輕孰重?別忘了!取得資金的管道有很多,創業貸款也有許多,或許申辦的過程讓人傷神,但既然要創業,就不要怕這種麻煩!

最有問題就是,合夥人明明是個「好人」啊!為何合夥後暗箭傷人,這就是人性了,你也不是對方肚裡的蛔蟲,你怎知對方不會因自身的利益評估起了異心,這連許多商場上的前輩也曾吃過這種虧,所以也不用自嘆傷悲,這就是人性!

【凡人不是聖人】

現場有資深前輩提到一個故事-一對合夥兄弟要將事業交給第二代了,大哥有兩個小孩,而弟弟只有一個小孩,大哥對弟弟說,就我倆先依各50%的股權進行分配,我的小孩再依這50%的股權分配,而弟弟卻說,兩人的第二代共有三人,應依各三分之一進行分配,不然大哥的小孩各自拿25%,而我的小孩擁有50%的股權,豈不成了最大股東?相較於大多兄弟間分產的醜態,更顯得這對兄弟的情誼感人,互不佔便宜!

這樣的情況真的是可遇不可求,合夥的雙方都不希望對方吃虧,這真的是聖人行徑,有多少兄弟姊妹的情誼可以接受利益的考驗,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單純朋友合夥。

也有人是醜話說在前頭,將所有合夥人的權責利益在合夥前白紙黑字寫清楚、講明白、甚至公證,這樣就保證萬無一失沒爭議了嗎?那可不一定!真的一起貪念壞心,什麼手段不會使,不然怎麼叫「暗箭」?

其實說穿了就是改變想法,既然是防無可防、避無可避,權衡輕重讓自己過得自在,總比事後悔恨所識非人、終日憾悔來的好吧!

2010-08-06

老闆的命格

踏入職場多年,也輔導過些企業,見識了一些老闆,有的老闆之所以為老闆憑的是時機、是資金、是霸氣,但身兼經營管理時,卻不一定能擔任好經理人的角色,也常聽到員工對老闆的批評與抱怨,這些批評與抱怨不一定是原工的思慮不周,但多少顯示出員工最直接的感受。

【霸氣 vs. 傲氣】

遇到很多員工會想離職的原因是老闆很「情緒化」,也就是做事的標準完全跟著老闆的情緒來走,老闆心情好不一定有肯定,但老闆心情不好一定有排頭,有的老闆不自覺這樣有何不對,還沾沾自喜這就是經營者的「霸氣」!

殊不知他把「霸氣」與「傲氣」弄混了,這種老闆的心態認為自己就是君臨天下一般,員工無人才之分,只視奴才之流,說實在的,員工的高流動率就是個警訊,這樣的企業還能存活還真的是運氣。

【人和 vs. 人氣】

那好好先生型的老闆就讓員工只褒不貶嗎?那可不一定!這樣的老闆或許有高人氣,總覺得作人要厚道,員工就會見情,情感上或許會讓員工認同,但不一定就會讓組織達到人和。

許多組織衝突往往肇因在人員的溝通、觀念的相左,老闆為了維持人氣不墜,「有求必應」與「不當壞人」便是他的最高指導原則,最後的仲裁沒有一方能得到認同,真的得到員工尊敬的也僅是「厚道」而已!

【保守 vs. 保留】

許多經營管理的理論或書籍上,可以看到「願景」的重要性,企業全體上下觀念的一致更是達成願景的推動器,有的老闆因為謹慎而在為人或說話上會有所保留,但太過變成為了保守而唯唯諾諾。

許多該與員工溝通與分享的資訊或觀念應是搞成了「資訊不對稱」,意識的不一至讓員工在決策與處世上莫衷一是,處理的不好,事後可能還會來個回馬槍,這不能完全怪員工的反應,老闆的準則無法標準才是員工頭痛的地方。

不是的老闆到處都有,老闆也完全不是聖人,企業展現的格局往往就是老闆的格局,在講究勞資關係的現在,老闆的命格多少也要靠員工來支撐,說到底,還是要看老闆的「格」,而不是「命」!

2010-08-04

揮刀止痛

昨晚跟位擔任主管的朋友聊到他最近可能會大刀一揮,請一資深員工回家吃自己,這樣的狀況每個企業組織都會遇到,有的人仗著自己資深而倚老賣老,跟企業的步伐不同調,引發了其他同仁的抗議,身為主管處不處理都是為難。

【長痛不如短痛】

這樣的狀況就像是身上有個毒瘤般,處理會失元氣(或多或少),不處理會讓其他器官失調,主管往往的難處是這刀要不要揮?若是要揮刀,怎麼砍才不會最傷?

前陣子我也才處理類似的案例,而且還不只一個,資深問題員工造成的問題讓其他同仁詬病不已,在經過多次與這些問題員工的詳談與輔導,在效果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做了處置。我的建議是在處理的過程中要降低問題員工的怨氣,這樣的人自我意識之重,總認為自己是沒有問題的,斷然的處理會造成其怨氣下的反彈,這是處理主管所要考慮的,再來也需要考慮勞基法規的規範,切勿為了處理而損害了勞資雙方的權益。

【開刀才能療傷】

當組織內有了問題員工,最糟的狀況就是不處理,那傷及的可不就是單一個人或單位而已,小可以輔導懲戒,大則再來考慮解僱,再其他同仁眼中,主管的「不處理」其實就是一種「處理」。

有也會有種情況,問題員工接受了懲處就開始大放厥詞,抱著先說先贏的心態,不是哪位同仁對不起他就是公司虧待了他,搞得組織烏煙瘴氣,如何消瘴解氣需要魄力也需要速度。

總而言之,白目的人到處都是,以公司最大利益考量,必須做出一拍兩散的抉擇還是要進行,企業才能去蕪存菁、大步向前!

2010-08-03

轉型的藝術

週末的電視節目上,很湊巧的介紹了幾家企業轉型的故事,像是經營四代的坪林某茶行,由於雪山隧道的開通(外在因素的影響),生意滑落非常,因而思考轉型進而落實,將原本的茶行買賣轉型為休閒產業,吸引單車族的駐足,並引進茶葉餐飲以提升客單價,轉型的過程仍在進行,但在傳統與創新的拉拔中,看到了曙光與生機。

【焦點在於掌握『火種源』】

有看過「變形金剛」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,給予變形金剛生命的是一名為「火種源」的方塊,可以讓一機械無機體轉變為有機生命體;許多中小企業也一直把「轉型」視為策略發展的重點,尤其在金融風暴後能殘存下來的企業。

這次的風暴給了許多企業喘息深思的機會,「轉型」讓這些企業視為分散風險、增加營利的神主牌,但怎麼轉、如何轉卻又是讓企業主大傷腦筋。有的人會問「多角化」是否等同「轉型」?本質上這兩點還是有不同點,「企業轉型」是指企業長期經營方向、運營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方式、資源配置方式的整體性轉變,是企業重新塑競爭優勢、提升社會價值,達到新的企業形態的過程。而「多角化」簡單來說可視為以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市場。「轉型」並不一定代表「多角化」,但「多角化」可視為「轉型」的選項之一。

企業會推動轉型(驅動的原因)不外乎希望發現擴張或營利的新路徑、面對產業的變化、增加企業活力,更重要的是為生存而戰,而這些都是經營上遇到了瓶頸,而企業轉型的「火種源」是什麼?很少有企業會深入探究,總想別人轉我也轉,到最後把自己搞得暈頭轉向,連本業本行都無力回天。

【行動力是加分要項】

也有許多企業喊轉型喊了多年,包含內部的專業經理人與外部的顧問都有所研究與規劃,其實方向都已擘畫出來,卻缺少了「行動力」,因而淪為紙上談兵,或許是害怕風險吧,其實「不行動」也是種「行動」,許多的分析研究是以當下的內外部環境所做的最好規劃,專業的經理人或顧問當然會把風險考慮在內,但是遲遲不作為,等到想行動時,那時的風險可能就不等同於當時規劃的風險了,這一點卻是很多企業主疏忽的。

轉型的意念絕對是要從上而下,因為員工也是在以觀望的態度面對,希望變動的人相對會比希望不變的人來的少,沒有企業高層的強烈貫徹,所有的行動將會大打折扣,就看你是打幾折而已。

從來沒有人說「轉型」是個易事,也沒人敢打包票轉型必成,但藉由事前的評估可以讓風險降低,而一直光靠紙上作業想要突破瓶頸,無異是緣木求魚!

2010-07-19

開門見山

現在賣場都會在假日增置一些廠商駐點人員,這些駐點人員以「個人銷售」的方式進行推銷。在一次採購經驗中,其實在進賣場前就已鎖定A品牌,而駐點的B品牌銷售人員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「B品牌與A品牌是一樣的,所以請考慮B品牌!」,說實在的,這樣的推銷話術蠻讓人反感的。

【都一樣 買你幹嘛?】

不知道這樣的推銷話術是銷售人員的「個人行為」還是企業的「教育訓練」?A品牌是領導品牌,你B品牌要跟他說一模一樣,那人家當然要買領導品牌啊!怎麼可能青睞你呢?反倒是要跟顧客說明哪裡「不一樣」才對啊!

這些消費品牌利用駐點人員的推銷,應該是要在開放的架位上,協助顧客決定消費的行為,一句話可如磁鐵一般,只是到底是相吸還是相斥,往往很多駐點人員都還不知道箇中原由,就是因為推銷人員在現場,就絕不能以菜市場上的吆喝方式,而是以「顧問式」的說明與引導方式。

指陳出不同點才是你這家品牌的獨特銷售點,一味的說跟某牌一樣,只會讓人覺得這個銷售人員「懶」,想搭著領導品牌的便車,但就掏錢的顧客來說,他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?

【人員的素質更重要】

駐點人員的存在就是在顧客消費的最後一哩中做出關鍵建議,因此素質不可謂不重,但往往這些人員表現的讓顧客很有「壓力」!一副就是要從顧客身上撈業績的樣子,那個顧客不根據自己的「意願」消費的?

這些駐點人員或許覺得銷售就是很簡單的動作,但實際結算自己的業績,是否差強人意或是相距甚遠?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話術如何調整?「開門見山」是不錯的方式,但施錯了力、用錯了勁,效果可是十萬八千里。

2010-07-14

「遊龍」真能戲鳳?

聽到知名餐飲品牌「四海遊龍」,你的直覺印象是什麼?沒錯!應該就是「鍋貼、水餃」吧!最近看到某地點正在進行開幕前裝潢,外面掛著布條揭示著「大遊龍」(算是「四海遊龍」進階版),該品牌不只是販售鍋貼、水餃,而是「美食百匯」,這樣的品牌操作是否能再創「遊龍」風潮,值得期待與觀察。

【品牌延伸新嘗試】

「四海遊龍」自民國八十二年創立起,延燒了一股「鍋貼」風潮,慶幸的是還好這不是另外一股「蛋塔效應」,在這將近二十年的經營歷程中,該店在商品管理上算是小心翼翼,以其官方網站上的資料,其商品共分鍋貼、水餃、麵類、湯品、飲品、小菜六大類,總菜式不過二十八種,相較其他的同業來看,「四海遊龍」相當保護其品牌且善用有限的商品管理。

此次的新品牌-「大遊龍」是一種相當聰明的品牌操作,這樣的操作模式並非少見,汽車產業的「TOYOTA」與「LEXUS」以及「NISSAN」與「INFINITI」就是將客層與品牌做個分野,不至於使原有品牌成為濫觴,也能讓各自的品牌做個聚焦。

【品牌管理新挑戰】

對這家近二十年的飲食老店,加盟管理的嘗試已使其在中國也展店近百家,相信其經營層也相當懂得如何保護其品牌權益,發展新品牌與展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,藉由新品牌開拓市場是很大的挑戰。

相信「四海遊龍」做過了審慎與嚴謹的評估,新品牌的產生是要開拓新客群還是原有的客群?新品牌的產生是要建立新的加盟品牌還是直營旗艦?新品牌的產生是要拉高客單價還是僅提供多選擇?一切的答案可能得等到開幕後才能一窺究竟。

但對一個老店來說,反守為攻的勇氣相當值得肯定,畢竟在這精打細算的年代裡,原本打得就是平價飲食,玩上了這麼一著,後續還有得瞧!

2010-07-12

運動經濟

經過一個月的鏖戰,世界杯足球賽隨著冠軍西班牙隊的出爐而落幕,且看看這屆的主辦國南非和冠軍西班牙於此次賽事的經濟挹注,就可知道藉由運動提昇經濟是項可為亦當為得作法。

【提昇的起點-南非】

根據新華網的報導,南非總統祖馬在出席一個投資會議時表示,首次在非洲舉辦的世界杯賽對於南非經濟來說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。據祖馬介紹,南非為了本屆世界杯投入了約330億南非幣(43億美元),這些資金主要用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、通信業和場館建設。約66,000人因場館建設得到就業機會,同時安保方面的資金投入也幫助40,000人實現就業,產生的觀光客消費對今年經濟貢獻度達0.4%(約380億南非幣)。

南非經濟學家哈特表示,雖然世界杯難以讓南非在短期內實現收益,但從長遠角度看,國家形象的提升會給南非帶來無價的回報。他認為南非將因世界杯而吸引更多的國外投資。

【提昇的句號-西班牙】

西班牙是中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。國內生產總值在經合組織國家裏占第8位,占世界第 12位。80年代初,西班牙開始實行緊縮、調整、改造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自由化措施。以 1986年加入歐共體為契機,西班牙經濟發展出現高潮,增長速度連續三年保持在5%以上,國內投資增長率保持在14%左右。90年代初,由於國內需求擴展過猛,出現了經濟過熱、結構失衡的現象,西班牙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並逐漸陷入衰退。

過去20年中,世界盃奪冠的國家當年的成長率都高於前一年及後一年。西班牙進級四強以後,西班牙IBEX35指數已演出一波迷你行情。該指數連續六日走高,在打贏德國進入決賽當天衝破萬點大關,是近三周來首見。西班牙封王,一償奪得世界盃冠軍的夙願,對西班牙來說將是最好的國家品牌廣告,勝過短期內提振消費的利益,是自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以來,西班牙最重要的行銷盛事。


【運動行銷】

不論怎麼看,藉由運動賽事,大至提昇國家經濟,小至提昇企業形象,均有相當正面的肯定效益,對於台灣來說更是可利用的資源,最近的網球名將盧彥勳因溫布敦杯而引發諸多話題,或許正如政治人物所說的,再成名之前必須忍受孤獨與無名,選手如斯、企業亦然、國家亦若是!

2010-06-23

客戶不是白老鼠

南部的遊樂園「試營運」,一試就試出了許多毛病!一個跳電意外,摩天輪因為電腦出現亂碼,維修時間長達90分鐘,被卡在車廂上的遊客,有人急得想上廁所,有人按呼叫鈴卻無人應答。就連購物廣場內也是漆黑一片、完全沒有冷氣,而行動不便的老人也沒有電扶梯可搭乘,只能吃力地爬上爬下。業者事後雖然祭出補救措施,送給困於摩天輪的民眾遊樂場門票與紀念品,並承諾跳電之事不會再犯,但在試營運第一天就出毛病,恐怕已讓遊客留下不好的印象。

【試好不試壞】

「試營運」廣泛運用在各行業開幕之初,世博有試營運、花博有試營運、飯店有試營運,甚至連公車路線開通也有試營運,試營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這些活動的企劃人員卻不一定說得完整。

試營運是要把你的好處展現出來,也可以對原本規劃的營運(服務)流程藉由顧客的體驗來作個印證與事後調整,而營運前的試想與規劃本來就需要將許多的「意外狀況」考慮在內,若真發生也才有因應的措施,快速反應也可以利用「試營運」讓顧客體驗,而「束手無策」是最笑話的作為。

【惡名比好名更昭彰】

一個不好印象的「試營運」會給「正式營運」加分或扣分已是昭然若揭,偏偏還是有很多企業學不到乖,總想著利用「試營運」的好處,沒錯!「試營運」在行銷上是有其價值,也可作為一個定錨來自我調整以更貼近顧客與市場,它的效益顯示在「口碑」上更具威力!

可惜的是刀有兩刃,擴散效益不僅是好名而已,惡名同樣也是如此,你要抹去惡名,再建好名需要多少的時間與成本,這划算嘛?更何況以人性而言,記惡容易記好難,君不見許多醜聞再若干年後還是被挖出來比較?誰還會記得你的好?

2010-06-14

重新省思

繼松下幸之助被譽為日本「經營之神」,稻盛和夫被譽為日本「經營之聖」,最近翻了本他的著作-「稻盛和夫工作法:平凡變非凡」,對於「工作」重新再定義與檢視,藉此對「工作」重燃熱情;正巧的,在體育頻道看到前MLB(美國職棒大聯盟)選手「Mike Piazza」的介紹,這位1993年的道奇隊捕手新人王,並非伊始就是一帆風順,他當年的選秀順位可是「第62輪第1390順位」,這代表什麼意思,對球團來說,也就是「雞肋型」球員,打出成績那叫賺到,要不在競爭激烈的職業棒球來說,稍縱即逝那是很平常的,但他卻是以對「工作」的熱情與努力,硬是讓所有人看走眼,甚至還創下累積427支全壘打為捕手最高紀錄的成績退休,相信未來進入名人堂是指日可待。

【人正在退化】

這一東一西、一老一少的兩個人,雖然是在不同的背景與文化中成長,對於「工作」的態度卻是令人激賞,稻盛和夫在書中舉例,縫隙中的小草為了生存而奮發萌芽,它不是要跟別的小草比誰長得高,而就是為了「生存」而已;狩獵民族為了溫飽戮力覓食,精益求精的態度就展現出來了,因為狩不到獵物,他就甭進食了,相反地,稻盛和夫認為現在的人正在退化,很多工作或任務的交辦,往往一句不加思索的「辦不到」就頂回來了,這是違反自然的規則與天性,偏偏這就是現在社會的常態。

【從工作中體現】

稻盛和夫認為我們的人生建立自各種各樣的苦難之中。明明非我們所願,也不是我們故意去招惹,可是意料之外的不幸總是紛至沓來。當這些苦難和不幸無情地捉弄人時,往往我們會怨恨自己的命運,甚至招架不住,被命運徹底擊倒。

而他所認為的「工作」是讓人生好轉的不二法門、要愛上工作,成為自燃性的人、工作時要有崇高目標、每天持續努力、以「perfect」為目標,而非「best」。

這些想法或許在很多演講或著作都可聽到看到,但在一個被稱為「經營之聖」的人表述,那是格外更加有說服力,亦不啻是他這大半輩子對於「工作」的哲學,或許「經營之聖」只會有一個,但想從工作中獲得些什麼(不論是報酬或是成就感)那是很多人的目標!

嗯!心有所感,那就照著稻盛和夫的人生•工作方程式-「人生•工作=想法×熱情×能力」提升自己,少點貪(慾念)、嗔(生氣)、癡(抱怨)吧!

2010-05-24

選對戰場

周末跟朋友在下午茶的席間,他的6歲小朋友天真的問了我腦筋急轉彎的問題-「太陽與月亮比賽,為何太陽贏了?」,答案是「因為比賽時間在白天」!很無厘頭但很有意思!

【天時與地利】

在行銷的策略上,很多企業挑錯了時辰、選錯了戰場,因而一敗塗地,到最後總是怪罪「時機」等外界因素,像我常提到的蛋塔效應,很多人在當紅時搶進,卻也因為風潮一過、時機已殆而退出市場,又有多少失敗者會反省自己的利基在哪裡?

「利基」這名詞在行銷上常見,卻也是很多企業往往拿不出來的觀念,問它你的強項與利基在哪裡,要不就是十年如一日的就那一樣,藍海都變紅海了,何來利基可言?要不就是連說都說不出來,連傲人的武器是什麼都不知道,難道真如清朝的義和團一樣的赤手空拳對決洋槍洋砲?那不叫打仗!那叫打獵!

【該跑就跑】

很多企業想到做行銷就是在4P上打轉,卻忽略了在4P前的STP,即「市場區隔」(segmentation)、「市場聚焦」(target)、「市場定位」(positioning),在雞排市場上,以「物美價廉」為聚焦定位,因而打出了「豪大」的名號;在咖啡市場上,以「情境感受」為聚焦定位,因而有了「星巴克」的風靡,這些都是確定了自己的市場在哪裡,而且是「有利可圖」的市場。

有的咖啡店慘澹經營,勉強損益兩平,圓的只是老板的創業夢而已,像日前去了一家咖啡店,座位約40多個吧,偏偏開在學區這個高度競爭的一級戰場裡,地理上的「戰場」已確定是個艱辛,它在「行銷」上的戰場卻是做了個區隔,強化其硬體(裝潢環境),使得咖啡廳以一個類似「藝文空間」的型態在經營,可以讓學生或一些小團體充分消費其「空間」(場租),而不是「咖啡」(當然,很少顧客不再這些餐飲上額外消費)!這老闆其實是有花腦筋的,他知道在失敗率高的戰場求勝,就是先「跑」-跑到一個相對贏的機率較高的戰場上一搏。

小朋友的無厘頭問題可以博君一笑,但在企業的生存戰中,能笑到最後的是不是你,可就不能無厘頭視之了。

2010-05-11

差了一點

企業的氣氛好不好不一定是看賺不賺錢(當然!不賺錢肯定是低迷的),最近有些企業主談到產線加班頻頻,這倒不是景氣回溫、訂單回流,而是一些急單造成的,在這樣的狀況下,整個的職場氣氛處在緊繃的氛圍,與時間挑戰便造成內部的衝突,而這一切都是因為「差了一點」!

【差了尊重】

每當有新進職員進入公司時,我都會強調我最看重的是「態度」,並反問這些新進同仁你認為的「態度」是什麼?有的會說是對工作的用心、有的會說是對同仁的溝通協調,這些都沒錯,其實一言以敝之,就是「尊重」。

「尊重自己」就會讓別人尊重你,這自然會展現在工作表現上,而工作績效就是尊重自己的成績單,許多人就差了這一點,甚至於離職時都不告而別,這樣作為不僅是不尊重公司,也不尊重自己。

「尊重同仁」代表的是一種職場合諧,畢竟同在一家公司上班,追尋的目標應該一致,自己的言行是處事的潤滑劑還是老鼠屎,聽聽別人的評價就可以知道,畢竟沒有太多企業太多老鼠屎與讓這些老鼠屎存在太久!

【差了熱情】

究竟自己在這家公司裡追尋的成就感是什麼?報酬應該是績效之後的附加價值,而成就感是要靠「熱情」支撐的,缺少了熱情,待人接物自是敷衍以對,更遑論「尊重」。

這樣的心態,到底是當事人受不了還是企業受不了已經不重要了,因為結果是可以預測的,要關注的只是能不能「好聚好散」罷了!

【差了智慧】

常可聽到一句話-「職場是人生修煉的道場」,修什麼?無非是「智慧」二字!經營個人職場的智慧、人際關係的智慧、增進效能的智慧等,差了這麼一點智慧便諸事不順。

而現下的你是否晦暗不明?是否有志難伸?是否身處低迷氣氛?而這些是差了一點什麼?

2010-04-29

改變的力量

趁著市場有個波動,我建議企業老闆可以以此為題進行促銷來刺激訂單,更重要的是聯繫顧客,老闆當下的反應是不置可否、業界與本身過去都不太會這樣做等,之後這項提議就不了了之了,而「改變」有這麼難嗎?

【利多於弊就做】

許多動作的難度並不高,執行下去也常見利弊參夾,但只要是「利多於弊」就有執行的價值!認為業界沒有這樣作法的老闆也不少,換個角度想,這或許是這個業界的「創舉」呢!

許多的行銷手法或因產業的不同而有所變化,但不代表不能跟別的產業或企業師法,創新行銷的做法或許就能顛覆產業而成為標準的服務;誰會想到高密度市場的便利商店也會有外送的服務?但現在相信你我都有享受過這種服務,這之前有便利商店想到嗎?考量成本、人力等,做是不做?如今營業額的提升、同業的難以望其項背,讓這「創新」是值得的!

【雪球的動能是大的】

許多改變就像是滾雪球般,一開始所需要的力量是最大的,甚至於還有些反作用力(阻力、反對的力量)呢!但一旦讓雪球成形且滾向正確的目標,這正面的動能之大是很難與之抗衡,許多改變在初期的不起眼,之後的展現卻又讓人是刮目相看!

改變的關鍵不過就存乎一心,動了念並落實執行力很容易看到成果,就算不如預期也有個修正的依據,要做只要一個理由就夠了,沒嘗試改變哪有力量做些經營的提升?

2010-04-21

打造幸福感企業

最近看了本『希望這家公司永遠在──日本最值得珍惜的5家企業』(坂本光司着,先覺出版社),這本書揭櫫了企業應專注於員工與客戶的重要性,提昇企業的軟實力,更重要的這些部分並不是所謂的「大」企業才需要關注的,一般的「中小」企業就需強化這些部份才得以打造幸福企業!

【幸福無價】

有多少人會大聲的說出自己所待的公司是很棒的公司?不多吧!會造成這樣的原因有二,一是員工不易滿足,一是企業真的是需要加油!員工與企業對幸福的認知與共識是有落差的!而這也是「幸福」之所以無價之處。

是否讓人有幸福的感覺,這最大的責任還是在經營者身上,對願景的實踐、對員工的關懷、對客戶的貼心,在在都顯示出經營者的理念,而這些對象的認同才讓幸福感有意義,永續經營也才有利基存在。

【經營無華】

經營實在也沒啥撇步,無非苦幹、實幹、硬幹!有的企業總認為賺錢容易,它是不是忽略了自己賺的其實是機會財,而自以為經營很行,有的則是好高鶩遠,老是要運用標竿企業的經營模式來營運,那無非是小孩穿大衣,不僅不中用亦不中看!

經營的不好能怪誰?是環境還是員工還是廠商亦或是客戶?誰都不能怪!要怪只能怪自己!我常問企業老闆當初創業的初衷是什麼?若只是單純為了賺錢,當開始豐盈後,是不是該想想如何永續經營(雖然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3年)?要留的住員工與客戶,自是要打造幸福感出來,難!但是很值得追求,不是嗎?

2010-01-21

改善的意志

報載「趣」聞-「黑幫小弟擺攤 生意差「交報告」」,黑道份子相中頂好商圈攤商利潤豐厚,竟恐嚇、潑漆、暴力毆打攤商,再強佔攤位交由旗下小弟擺攤做生意,主嫌為「永續經營」,見手下經營不善就罰寫上千字檢討報告,寫不出來再毆打教訓。

這個新聞的「暴力」並不有趣,有趣的是縱使是黑道,也知道要「矯正預防」與「持續改善」,真格的企業管理,也突顯出「經營者」改善的鋼鐵意志;較之常見導入ISO的企業,在謄寫不合格品之矯正預防措施,其敷衍行事的內容,真的讓人覺得天差地遠,不談手段,光意志力就輸這些黑道一大截。

【改善意志 無關文武】

每次在看到這些改善措施的措辭,就有讓人啼笑皆非的感覺,「加強」與「再注意」是常見的字眼,但怎麼「加強」與「再注意」卻都看不到隻字片語,有的員工認為我不是白領人員(文),怎知要怎麼措辭,有的員工認為我不是藍領人員(武),怎知技術的精要,改?怎麼下手啊!

流程與技術的改善,在品質上不過就從「人」(人員)、「機」(設備)、「料」(物料)、「法」(規章制度)、「環」(環境)著手思考,一定是有地方出了問題或執行不落實造成問題所在,不然光靠人員的「加強」與「再注意」真的都是白搭,不用擲茭我都可以斷定一定會再發生!

銷售與管理的改善,可以從「計畫」、「組織」、「領導」、「控制」與行銷4P著手,一一檢討,深切的以「五個為什麼」探究造成特定問題的因果關係,確定特定缺陷或問題的根本原因,不因循、不苟且,才有改善的成效出現!

【改善政策 全體貫徹】

要以同樣的作法,寄望有不同的結果,這無異於緣木求魚,許多人就是懷抱著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,尤有甚者,改善是其他單位(同仁)的問題,只要我沒出錯那就行了,這樣的想法更是自私與顢頇!

曾經看過的矯正預防措施寫著「不知道什麼原因會造成此不良結果」,這是什麼樣的檢討?難道非要老闆也來個「毆打教訓」才有辦法檢討成章?如此的被動與消極就是企業改善的絆腳石,ISO 9001的八大原則之一-「持續改善」揭櫫的是使改善成為認知與知識,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里程碑,確是值得貫徹的期許與目標。

我錯了嗎?

針砭企業流程,我向來都是對於瑕疵多所建言與改善,個人的責任問題往往是放在最後才討論的,因為錯誤或瑕疵已經發生,矯正與預防才是改善的重點,當確認瑕疵所在後,改善才有意義,當下追究責任並無法避免錯誤再發生;在檢討一流程時,責成人員一味的表示「我錯了嗎?問題不是我造成的」,這樣的態度真的讓人感到遺憾,也有種「秀才遇到兵,有理說不清」的感覺!

【照章行事 錯不在我】

企業有制度規範、流程訂定,這是在避免各行其事、製造混亂,許多人認為我只要照章行事就可以,將焦點放在「責任」上,只要問題不在我就好了,這是非常消極的想法,市場是動態的、客戶是動態的,在動態的環境中作業,墨守成規只會將自己越做越小家子氣。

有的人會認為「我照章行事難道錯了嗎?」,當然沒錯,所以我才說處理上有「瑕疵」,這是可以被檢討與修正的,國法在論斷上亦不僅僅只講「法」,「情」與「理」不也是判決的因素?怎樣在非常狀況照制度規範跑流程,在正常流程下有哪些矛盾與修正,難道不是讓企業管理上也是處在動態之中?而這豈是單一單位(個人)的「責任」?

【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】

相較於眾多中小企業,許多企業很自豪自己的規章完善,說難聽點,資訊發達的現在,這些規章不難取得,但這些規章適合制定的當初,卻不見得適合執行的當下,沒有人敢說自己的制度是最完美的,就像是許多企業的品質政策一樣-「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」!

許多企業的進步是客戶要求來的,而這一句「我有錯嗎?」也正表示了員工對於自我要求在哪裡,當眾多員工抱持這種心態時,變成萬般有錯,只要不是我的錯就好了,當出了問題,便去找別人的錯誤,對客戶來說,誰管你是哪個單位或個人出錯,客戶應對的是你這家企業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