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08-03

轉型的藝術

週末的電視節目上,很湊巧的介紹了幾家企業轉型的故事,像是經營四代的坪林某茶行,由於雪山隧道的開通(外在因素的影響),生意滑落非常,因而思考轉型進而落實,將原本的茶行買賣轉型為休閒產業,吸引單車族的駐足,並引進茶葉餐飲以提升客單價,轉型的過程仍在進行,但在傳統與創新的拉拔中,看到了曙光與生機。

【焦點在於掌握『火種源』】

有看過「變形金剛」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,給予變形金剛生命的是一名為「火種源」的方塊,可以讓一機械無機體轉變為有機生命體;許多中小企業也一直把「轉型」視為策略發展的重點,尤其在金融風暴後能殘存下來的企業。

這次的風暴給了許多企業喘息深思的機會,「轉型」讓這些企業視為分散風險、增加營利的神主牌,但怎麼轉、如何轉卻又是讓企業主大傷腦筋。有的人會問「多角化」是否等同「轉型」?本質上這兩點還是有不同點,「企業轉型」是指企業長期經營方向、運營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方式、資源配置方式的整體性轉變,是企業重新塑競爭優勢、提升社會價值,達到新的企業形態的過程。而「多角化」簡單來說可視為以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市場。「轉型」並不一定代表「多角化」,但「多角化」可視為「轉型」的選項之一。

企業會推動轉型(驅動的原因)不外乎希望發現擴張或營利的新路徑、面對產業的變化、增加企業活力,更重要的是為生存而戰,而這些都是經營上遇到了瓶頸,而企業轉型的「火種源」是什麼?很少有企業會深入探究,總想別人轉我也轉,到最後把自己搞得暈頭轉向,連本業本行都無力回天。

【行動力是加分要項】

也有許多企業喊轉型喊了多年,包含內部的專業經理人與外部的顧問都有所研究與規劃,其實方向都已擘畫出來,卻缺少了「行動力」,因而淪為紙上談兵,或許是害怕風險吧,其實「不行動」也是種「行動」,許多的分析研究是以當下的內外部環境所做的最好規劃,專業的經理人或顧問當然會把風險考慮在內,但是遲遲不作為,等到想行動時,那時的風險可能就不等同於當時規劃的風險了,這一點卻是很多企業主疏忽的。

轉型的意念絕對是要從上而下,因為員工也是在以觀望的態度面對,希望變動的人相對會比希望不變的人來的少,沒有企業高層的強烈貫徹,所有的行動將會大打折扣,就看你是打幾折而已。

從來沒有人說「轉型」是個易事,也沒人敢打包票轉型必成,但藉由事前的評估可以讓風險降低,而一直光靠紙上作業想要突破瓶頸,無異是緣木求魚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