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12-29

夫復何求

前兩天進了醫院探病,醫院這場合是最能看盡生老病死的地方,也是讓人最能深省的地方,我一向很怕進到醫院,因為通常是「苦痛」多過「喜悅」,而要住到醫院裡的狀況也很難是小病小痛。

【眼界與格局】

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曾說過「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,就能做一省的生意;看得到天下,就能做天下的生意;看得到國外,就能做全世界的生意。」,講的就是「眼界」與「格局」。當你的眼界越高、格局越大,會計較的人事物就越少,為什麼?這不是好高騖遠,而是對「求」這字的意義有不同的闡釋。

大人的眼光會跟小孩子同嗎?狗咬人、人會回咬狗嗎?這樣的道理懂吧!有的人眼界可能就只到住家巷口而已,跟他爭啥嗆啥?無非是讓自己頭痛罷了!有的企業經營者被矇被騙被拐,他有格局認栽再來,爬的會更高,教訓也會更深刻,不變的是他的胸襟與為人處事之道。

胡雪巖當年富甲一方,最終如何?別說富不過三代,他這一代就垮了,他留下來什麼?不是銀號、不是絲廠,而是他當初只想為善的「胡慶餘藥堂」,有沒有價值?有沒有意義?

【比較與計較】

看到人生最終無非是病痛纏身,很多對於人、事、物的看法就會不同,我們從一出生就處在比較與計較的氛圍當中,出生的體重、成長的速度、成績的好壞、成就的高低,一切的一切讓人總是「較勁」,但結果又如何?氣長不一定就是好事,一生發揮的光芒才是生命有異議的內涵。

有的人做志工無薪無酬,求的是什麼?求的不過是一個「道」,一份心靈的舒適與安逸,職場是一個修道場,少些比較與計較,以做志工的心情面對職場的不順遂,負面的情緒減少,正面的能量可以讓自己更樂觀。

企業的存在在於一個價值肯定,顧客與員工的肯定,甚至是經營者的自我肯定,職場人的存在也在一個價值肯定,互相的較勁不但沒有意義,也沒有幫助,許多企業成長的故事,常常是不忮不求,只因為堅持一個信念,得天勢、得人勢的逐漸壯大,這些企業主何求?求一個「人生存在的價值」與「道」而已。

紀律方為企業魂

國會議員在開議當天議長選舉時跑票,這樣的新聞已經會是當天的頭條了,後續的發展還要到議員簽切結書、捺指紋來自清與追蹤這樣的勁爆,政治的內容姑且不論,光從一個政黨(團體)從正式投票前的模擬、磋商、假投票、再磋商的過程看下來,不可謂不重視這樣的決議,而結果大異其趣顯示的是缺少了「紀律」。

【向心力不是喊假的】

相信大多數的企業的經營理念一定有「員工向心力」,但是不是淪為口號而已,那就如人飲水、冷暖自知了,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、人員的增長,量變一定會造成質變,過去微型企業少人數的「同心協力」在進化成中小企業時,變成了手腳不協調。

以超然立場看來,企業失去了創業的初衷,或許是為了一份理想,也或許僅僅是想多賺點錢,但營業額或利潤的增長動力是什麼?靠的是顧客的光顧啊!「顧客導向」應該是拴緊每個員工向心力的繩子,也是紀律(不論是自律或他律)展現的靈魂。

【執行力是要玩真的】

向心力的表現就是執行力的程度,國會選舉的例子,議員間各合縱連橫的利益考量失去了對政治同伴(政黨)的向心力,選舉的結果當然就是執行力不佳的成績單。

企業裡也常看到這種類型員工,嘴裡說的是冠冕堂皇,表現卻讓同仁人心惶惶,一是怕他捅婁子,二是怕他窩裡反,一個是無心,一個就是有意了!不管哪種心態與狀況都不可取,嚴明的賞罰才能建立威信,甚至是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」的高標準更能讓企業同仁知道經營者是玩真的!有意者要讓他「死得其所」,無心者要讓他直呼「好想死」,執行力也才能落實!

平凡人的不凡故事



日前上了一整天的「故事行銷的經營學」,在與學員的互動當中,其實在它們的身上也擁有許多的故事,只是這些學員要學習的是如何將這些故事化為感動對方(或許是員工,或許是顧客)的催化劑。

【處處皆故事】

有個學員在幾個月前還是個失業勞工,後來藉由前東家的引薦拓展人脈而在夜市開設飲料攤位,他不是加盟目前市面上的品牌,而是自己調製的獨家配方,現在營業額能達到五十萬以上,回顧數月前的情景,多大的落差。

有個學員代理國外的品牌氣泡水引進台灣,他引進的初衷在於希望將國外的水文化感動國內消費者,且將該品牌的故事做個宣傳。

其實這些學員的經歷或動機都是很好發揮的故事題材,而他們只是缺少如何美化與活化的技巧。

【各個皆動人】

利用故事行銷已經是個顯學,或許是創業故事、或許是品牌故事、或許是客服故事,這些故事必定有「感動點」,感動的激化是促進消費成功的最後一哩、是促進員工向心力的推進器、是增加品牌認同度的馬達。

越是在平凡中的故事越能引發認同感,以故事連結情感,以情感刺激消費,看似普通的行銷學理,卻蘊含了消費心理學等的原則在裡面,一般的企業經營者或消費大眾或許不解這些原則,但在理性思維下做出了感性的抉擇,其易乎?

想聽故事嗎?想了解怎麼寫下自己的故事嗎?想知道怎麼運用故事行銷與經營嗎?來跟我們一起分享「故事行銷的經營學」吧!

2010-12-15

家族企業怎管理

老闆的親戚一一加入公司做事,一是因為公司需要人手幫忙而招募不易,二是為還這些人情請託的人情債,這些心血的加入有好有壞,好的是自己人總好商量,壞的是對於邁入制度化管理的企業而言,這些「關係」會不會影響其他員工對這家企業的認同感。

【放大鏡處處在】

這些親戚進到企業來其實壓力頗大,表現得好是應該的,因為那是替你的親戚做事,表現得不好就像犯下滔天大罪一樣,原來你不過就是靠這關係進來的,也因此,通常遇到這樣的狀況,我都希望不論是老闆或是進來公司的親戚能維持「低調」,畢竟血緣關係是不可磨滅的,但能降低這樣的色彩,以表現獲得其他同仁的認同,以同樣的標準與規範來要求,才有立場來一視同仁。

有的具親戚關係的員工就有點白目了,工作或許賣力,但行為的表現上就把公司當作自己家一樣的輕鬆了,看在其他員工的眼裡當然不是滋味,而公司內部的管理者更難在老闆與基層同仁間獲得個兩全,制度化管理當然就有了倒車的危險性。

【小心眼人人有】

看人眼紅是個盲點,偏偏一般人都有這樣的盲點,也因此這樣的親戚員工更需謹言慎行,不然其他員工的想法可能就是「他能如此作為是因為他是老闆親戚嗎?」,這不是要這些親戚員工一定要中規中矩、必恭必敬,相反的,展現出對工作的熱情與尊重是最基本的,你工作上的表現質感,成績是見仁見智,對工作的「態度」卻是有目共睹的,態度拿出來了,被詬病的機會就小了。

老闆的決定無法全部是對的,但老闆的考量卻是有他的理由跟想法,你無法改變老闆的決定,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,身為老闆,是要企業成為「家族企業」還是「企業家族」,在乎心中一念,讓真正的人才聚匯還是琵琶別抱,也往往就在這念頭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