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進行了一場教育訓練,內容是以影片「首席執行官」進行賞析,藉由與會者討論而改變觀念,進而改善執行;這部片子的內容是講述中國企業「海爾」的崛起之道(見附註劇情簡介),看到人家對夢想的追求、對品質的堅持、對顧客的承諾、對員工的激勵,對照受訓公司目前的狀況,許多與會者深受感動,從反應中,也看出與會者被激起不服輸的態度。
【堅持為成功之本】
企業會有成就,絕對是靠著一股「堅持」,堅持什麼?堅持品質、堅持理想、堅持承諾(或對員工、或對顧客),劇裡有一橋段,為了七十六台瑕疵品,執行長當員工面前一一損毀報廢,在當時這損失可是幾十萬人民幣,這些瑕疵或無大礙,但為根絕「差不多」的想法,執行長寧願以這些金錢換取全體員工的品質意識。
反觀這家受訓公司,當然也時時強調品質的重要性,但仍有「差不多」的DNA作祟,他們缺乏的就是震撼性的重重一擊,報廢品對員工無關痛癢,自然無法自製程中展現對品質的要求,對自己產品無堅持,如何要求客戶對自己堅持?
【路對不怕路遠】
海爾伊始就確立了策略藍圖,為了「品牌」、為了與國際企業一較長短,其中的艱辛自不在話下,競爭對手的挑釁與排擠反而確認這條路是正確的,當許多企業已確認發展的方向時,你的公司是否還在尋找方向?是否還是一頭霧水?
這家受訓公司其實早已對願景規劃,惟執行力仍是難以表現意識,這又關乎這家企業全體上下對願景的堅持與態度,一場教育訓練只能少許麻醉,時間一久是恢復原樣還是脫胎換骨,那就得看這條路你到底是想走多遠?
附註-「首席執行官」之劇情簡介
1985年春,青島電冰箱廠還是一個欠債一百四十七萬、瀕臨倒閉的集體企業。為了使它起死回生,三十五歲的新任廠長淩敏第一次踏出國門,去德國科隆進行引進利勃公司生產線的談判。面對發達的西方工業,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國與現代文明的巨大差距。幾經談判,他終於用低價買下了一條去掉了自動化部件的生產線。
正當淩敏加緊整頓工廠,迎接德國生產線時,德國人突然提前了驗廠時間。如果驗廠不合格,簽訂的合同就會自行失效,淩敏和他的助手總工程師向華緊急動員全廠職工連夜加班,清理環境。淩敏和員工們改變企業落後面貌的志氣和努力,感動了前來驗廠的德國專家。驗廠順利通過了,第一批用德國生產線生產的冰箱終於成功下線。
在市場的巨大壓力下,上級要求淩敏加大產量,習慣於小農生產的員工們,也對嚴格的品質標準不以為然。儘管淩敏堅持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,倉庫裏還是出現了七十六台不合格品。淩敏被激怒了,他毅然將這些冰箱全部砸毀,經過幾年鍥而不捨的努力,海爾牌冰箱獲得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塊金牌。
淩敏抓住小平同志南巡講話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,力排眾議,果斷地提出多元化發展的戰略目標。他用企業積累的全部資金,買下了八百畝地開始建設海爾工業園。當後續資金無處籌措時,美國AE公司提出以購買控股權為條件提供資金支援,淩敏頂住了現實的引誘,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與AE的合作。
正當淩敏陷入絕境時,市委書記兼市長趙迪之被他和向華敬業報國的精神所感動,決定把中國證監會下達給青島的五千萬股股票指標全部分配給海爾。1993年底,海爾冰箱憑著優秀的業績在上海成功上市,從而使海爾走出了經濟困境。1995年5月,海爾工業園竣工投產。淩敏提出第二次創業的戰略目標,在一年多的時間裏,以低成本擴張的方式兼併了國內十八家企業,從白色家電、黑色家電擴展到資訊家電領域。在淩敏“賽馬機制”的激勵下,以楊陽為代表的一批有理想的年青大學生來到海爾,迅速成長為開拓海爾國際市場的生力軍。他們的勇氣和智慧,感動了法國著名連鎖店老闆列歐穆,迅速打開了法國市場。
1999年春天,海爾產品在德國科隆國際家電博覽會上大展風米。淩敏給八名歐洲經銷商頒發專營證書,標誌著海爾品牌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。當年賣給海爾生產線的利勃公司總裁前來祝賀,他坦言自己對海爾的發展估計不足,說自己為歐洲和世界培養了一個可怕的競爭對手。
面對AE公司想用反傾銷的手段阻止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伎倆,淩敏警覺的意識到:國際化即本土化,要衝破國際市場的重重壁壘,必須加快在國外建廠的步伐。把海外建廠的第一個目標選在了經濟最發達的美國。2000年5月,美國海爾工業園竣工投產。在美國政府採購冰箱的競標中,美國海爾中了頭標。
在座落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大街的美國海爾大廈內,克萊恩與淩敏再次會面。克萊恩對淩敏說:「你現在已經是美國的海爾了,美國法律會保護你。但是你的企業畢竟太小,我不能保證,在今後某個時候我們不會吃掉你。」望著克萊恩傲慢離去的背影,淩敏陷入沉思。
在“海爾創業十七周年暨2001年實現全球營業額600億新聞發佈會”上,淩敏對中國加入WT0之後面臨外資入侵的嚴峻形勢表示了深深的憂患。他說,要實現振興民族工業的強國夢,也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。但我相信,只要找到了路,就不怕路遠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